联系我们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钟灵街50号

  • 邮编

    210014

  • 电话

    025-84390366

许乃银 研究员
作者:李健

一、简介

许乃银,江苏滨海人,博士,三级研究员。国家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长江流域棉区主持人,国家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主持人,第四届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种生产技术分委会副主任,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第七届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和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先进工作者。

2001-2002年国家公派赴比利时林堡大学进修应用统计学、2005年赴法国国际农艺合作研究中心(CIRAD)合作研究数据库和数据探索技术、2012年赴加拿大农业部参加“农作物品种试验统计与评价技术”培训班。

联系电话:025-84390365;E-mail:naiyin@126.com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主要从事棉花和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40多项。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模型等可视化统计分析技术,在农作物品种试验的品种评价、试验环境评价、品种生态区划分和品种试验优化设计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探索研究,有效提高了区域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先后参加申报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3项,参与育成新品种5个,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译著1部、参编著作11部。

       三、获奖成果

       1. 2010年“国审抗虫杂交棉鄂杂棉28号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

2. 2017年“高产优质广适抗虫棉鄂杂棉30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3完成人。

3. 2008年“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鄂杂棉24号”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

4. 2014年“强优势多抗杂交棉新品种荆杂棉142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

5. 2020年“抗黄萎病棉花种质创制与应用”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7完成人。

6. 2017年“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7完成人。

7. 2023年“棉花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创制及育种利用”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9完成人。

8. 2013年“抗逆基因的发掘与分子育种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参加。

9. 2011年“优质彩棉新品种选育及高端纯纺系列产品的研发”获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

10. 2015年“高强纤维抗虫杂交棉苏杂3号的选育及其产业化应用”获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9完成人。

11. 2015年“优质彩棉新品种选育及高端纯纺系列产品的研发”获得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创新奖二等奖,第9完成人。

12. 1998年“睢宁王集实验区”项目获得江苏省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工作一等奖,主要完成人。

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 2013年“国家棉花品种审定量化指标自动评分系统V1.0”(软著登字第0509149号),第1著作权人。

2. 2013年“农作物区域试验汇总报告文本批量生成系统V1.0”(软著登字第0509147号),第1著作权人。

3. 2020年“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品种评述文本生成系统V1.0”(软著登字第4887223号),第2著作权人。

4. 2024年“农作物品种试验优化设计软件V1.0”(软著登字第13123672号),第2著作权人。

5. 2024年“Word文档数据提取汇总软件V1.0”(软著登字第13157318号),第2著作权人。

五、代表性论文与著作

(一)中文文章

1. 许乃银, 金石桥, 晋芳, 刘丽华, 徐剑文, 刘丰泽, 任雪贞, 孙全, 许栩, 庞斌双. 基于SNP标记的小麦品种遗传相似度及其检测准确度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50(4): 887-896.

2. 张笑晴, 许乃银*, 孙晶, 刘素娟, 梁晨, 刘林斌, 徐剑文, 许栩. 基于GYT双标图对北部冬麦区国审小麦品种的回溯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2): 218-226.

3. 许乃银, 王扬, 王丹涛, 宁贺佳, 杨晓妮, 乔银桃 棉花纤维质量指数的构建与WGT双标图分析. 作物学报, 2023, 49(5): 1262-1271.

4. 金石桥, 晋芳, 刘丰泽, 任雪贞, 孙全, 许乃银*. 中国禾谷类作物种子质量指标的模拟分析与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22-29.

5. 乔银桃, 孙世贤, 赵素琴, 杨晓妮, 许乃银*. 我国西北内陆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与试验环境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2, 30(8): 1301-1308.

6. 白岩, 彭军, 赵素琴, 付小琼, 许乃银*.我国棉花大品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棉花学报, 2022, 34(04): 325-337.

7. 许乃银, 赵素琴, 张芳, 付小琼, 杨晓妮, 乔银桃, 孙世贤. 基于GYT双标图对西北内陆棉区国审棉花品种的分类评价. 作物学报, 2021, 47(4): 660-671.

8. 张毅, 许乃银*, 郭利磊,杨子光, 张笑晴, 杨晓妮.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优化设计. 作物学报, 2020, 46(8): 1166-1173.

9. 许乃银, 金石桥, 李健. 利用GGE双标图划分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28(1):191-198.

10. 许乃银, 荣义华,李健, 付永红, 梅汉成. GGE双标图在陆地棉高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长江流域棉区国审棉花新品种鄂杂棉30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25(6):884-892.

11. 许乃银, 金石桥, 李健.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重复次数和试点数量的设计[J]. 作物学报, 2016,42(1):43-50.

12. 许乃银, 李健.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演变分析[J]. 棉花学报, 2016,28(1):34-41.

13. 许乃银, 李健. 我国主产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区域分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24(11):1547-1554.

14. 许乃银, 李健. GGE双标图的信息比校正原理与应用——以长江流域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23(9):1169-1177.

15. 许乃银, 李健. 利用GGE双标图划分长江流域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J]. 作物学报, 2014,40(5): 891-898.

16. 许乃银, 李健. 利用GGE双标图和综合选择指数划分棉花品种生态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22(9):1113-1121.

17. 许乃银, 李健. 棉花区试中品种多性状选择的理想试验环境鉴别[J]. 作物学报, 2014,40(11): 1936-1945.

18. 许乃银, 李健. 基于GGE双标图的长江流域国审棉花品种分类特征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47(24):4780-4789.

19. 金石桥, 赵淑琴, 许乃银*. 中棉所49在西北内陆棉区的稳定性与丰产性分析. 中国棉花, 2014, 41(5): 22-25.

20. 许乃银, 金石桥.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适宜试验点数量的抽样估计[J]. 棉花学报, 2013,25(1): 57-62.

21. 许乃银, 金石桥, 张国伟, 李健. HA-GGE双标图在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棉花学报, 2013,25(6):517-524.

22. 许乃银, 李健, 张国伟, 周治国. 基于GGE 双标图和马克隆值选择的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1(10):1241-1248.

23.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基于GGE双标图和纤维长度选择的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22(6):735-741.

24.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基于GGE双标图的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24(3):771-776.

25.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长江流域棉花纤维比强度选择的理想试验环境筛选[J]. 棉花学报, 2013,25(2):121-128.

26.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基于GGE双标图和比强度选择的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20(11):1500-1507.

27.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基于HA-GGE双标图的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J]. 作物学报, 2012,38(12):2229-2236.

28. 许乃银, 李健. 棉花区试总结中“品种评述”批量生成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棉花, 2014,41(6):17-20.

29. 许乃银, 李健. 国家棉花品种审定量化指标自动评分系统的应用方法[J]. 中国棉花, 2014,41(8):1-3.

30. 许乃银, 李健. 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国审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分析 [J]. 中国棉花, 2014,41(10):10-13.

(二)外文文章

1. Xu N Y, Qiao Y, Zhao S, Yang X, Li J, Fok M. Optimizing the test locations and replicates in multi-environmental cotton registration trials in southern Xinjiang, China. Crop Science, 2022, 62(5): 1866-1879.

2. Xu N Y, Fok M, Li J,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tton variety registration criteria aided with a genotype-by-trait biplot analysi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7237.

3. Xu N Y, Fok M, Zhang GW,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GGE biplot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test locations and mega-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of cotton regional trial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13(9):1921-1933.

4. Xu N Y, Fok M. The Bt-cotton market: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situation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Cahiers Agricultures, 2010,19(1):34-42.

5. Xu N Y, Fok M, Bai LX,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chemical pest control of Bt-cott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China[J]. Crop Protection, 2008,27(9):1269-1276.

6. Xu N Y, Li J. Evolution of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stered cotton cultivars in national cotton regional trials in Yangtze River valley[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5(6):964-969.

7. Xu N Y, Li J.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national cotton cultivar registration index model in Yangtze River Valley[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5(9):1530-1533, 1537.

8. Xu N Y, Li J. Evolu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 in Cotton Field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otton Yiel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5(10):1727-1729, 1792.

9. Fok M, Xu N Y. Variety market development: A Bt cotton cropping factor and constraint in China[J]. Agbioforum, 2011,14(2):47-60.

10. Fok M, Xu N Y.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seed sector development two factors of the Bt-cotton diffusion in Yangtze River Valley[J]. Economie Rurale, 2010,317:40-56.

11. Fok M, Xu N Y.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seed market organization: the case of GM cotton diffusion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J]. Life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7,1(1):59-72.

12. Jin SQ, Xu N Y. Evaluation on the High Yielding, St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of Check Cultivars in National Cotton Regional Trial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J]. Agr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5(11):1942-1945, 1952.

13. Li J, Xu N Y. Evaluation on ideal test sit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n Jiagnsu province[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16(10):2126-2129, 2293.

14. Li J, Xu N Y. Cultivar selection and test site evaluation of cotton regional trials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GGE biplot[J]. Agr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15(8):1277-1280, 1284.

15. Fok M, Xu N Y. Liberal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varieties and seed markets in China: Bt-cotton case study[J]. Cashiers Agricultures, 2010,19(1):28-33.

16. Shu H, Zhou Z, Xu N Y, Wang Y, Zheng M. Sucrose metabolism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fibre under low temperature during fibre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9,31(2):61-68.

17. Wang YH, Feng Y, Xu N Y, Chen BL, Ma RH, Zhou ZG. Response of the enzymes to nitrogen applications in cotton fiber (Gossypium hirsutum L.)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fiber strength[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9,52(11):1065-1072.

18. Li WF, Zhou ZG, Meng YL, Xu N Y, Fok M. Modeling boll maturation period, seed growth, protein, and oil content of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n China[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9,112(2-3):131-140.

19. Wang YH, Shu HM, Chen BL, McGiffen M, Zhang WJ, Xu N Y, Zhou ZG. The rate of cellulose increase is highly related to cotton fibre strength and is significantly determined by its genetic background and boll period temperature[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9,57(3):203-209.

20. Zhao WQ, Meng YL, Li WF, Chen BL, Xu N Y, Wang YH, Zhou ZG, Oosterhuisb DM. A model for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fiber length and strength formation considering temperature-radiation and N nutrient effect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2,243:112-122.

(三)著作

1. 许乃银, 金石桥 译, 严威凯 著. 农作物品种试验数据管理与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 Michel Fok, Naiyin Xu, Guiyan Wang. Protection juridique et développement du marché des variétés de cotonnier en Chine [M]. In La protection juridique du végétal et ses enjeux économiques. ed. S.Blondel, S. Lambert-Wiber, C. Maréchal (dir.).Paris: Economica, 2012.

3. 孙世贤, 许乃银, 赵淑琴, 彭军, 朱荷琴, 赵建军, 林玲. 2018年棉花国家区试品种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4. 孙世贤, 许乃银, 赵淑琴, 彭军, 付小琼, 唐淑荣. 2017年棉花国家区试品种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5. 孙世贤,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彭军. 2016年棉花国家区试品种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6.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刘逢举, 孙世贤. 2015年棉花国家区试品种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7.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刘逢举. 2014年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8.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刘逢举. 2013年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9.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付小琼. 2012年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0.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付小琼. 2011年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1. 金石桥, 杨付新, 许乃银, 赵淑琴, 付小琼. 2010年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2. 邹  奎, 杨付新, 许乃银, 李保成. 棉花生产百问百答[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