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经作所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推荐陈新、邵明灿、李健、王晓东、沈悦、徐珍珍等6位同志作为院第三次党代会正式参会代表。
陈新,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入选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等国家级人才、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长期从事豆类作物的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针对绿豆和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缺乏、育种技术落后、品种抗病虫能力差等重大技术难题,创造绿豆花开张和雄不育新种质,创制了世界上首个绿豆杂交种和抗虫品种,彻底解决豆象危害的科学问题,破解了绿豆抗病虫育种的卡脖子问题。创新国内蛋白质和油酸含量最高、病毒病和根腐病抗性最强等优异种质;综合应用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组编辑技术,聚合高产、优质、耐逆等分子模块,育成适宜不同地区的15个系列大豆新品种,有力地保障了南方非转基因大豆的供给安全。
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出版著作9部,制定农业农村部和省级标准6项,获授权专利15项,其中PCT国际专利2项,获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1个、粮油主推技术1项、江苏省主推技术2项。
兼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泰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博士生导师,培养和指导研究生30余名。
邵明灿,经作所副所长、支部副书记,协助负责所党支部日常工作,分管党建、群团、统战、人事人才、后勤、基建、基地,协管财务(审计)工作。
组织所支部申请院四星级、五星级支部并获批;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分别组织所党员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祥地浙江余村接受教育,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组织所党员职工赴福建三明“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场教学,让大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采取多种途径,凝心聚力、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组织青年人员座谈会5场,交流国家基金申报、青年人才成长、团队协作合作等;鼓励帮助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参与院“最美青年竞选”、院“科学家精神”演讲比赛、院职业技能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优秀科技人员到相对应单位挂职交流,促进东西部合作、院地合作,拓宽眼界、培养人才。做好统战工作,鼓励民主人士建言献策并获国家、省级民主党派表彰。
积极参与个团队科研一线工作,为学科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基地建设等,支持新兴学科发展,思想上鼓励、行动上帮助,小学科发展快速稳健。
李健,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现任经作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七级职员)、支部组织委员,协助联系院纪委办公室、党委工作部(工会、妇联除外)、人事处(组织部)、科研基地管理处、基建管理处、后勤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
工作尽心尽责,5年来坚定理想信念,主动担当作为,协助所及支部申报并获批院“四星级支部”、“五星级支部”,“支部全面从严治党考评优秀”;组织申报并获得过院“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积极参加院党委第七轮巡察、院党委星级支部评定、G12党建联盟、党务工作者党内法规等党务工作或培训,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组织所支部党员职工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祥地、“G3820战略工程实施地”等进行党建培训工作。协助工会申报并获得第四届个人“最美青年”荣誉,“涵养廉洁文化充盈正气清风”主题教育月活动评选中获得优秀,积极参加抗疫志愿者等自愿者活动,积极组织、参加院所举办的青年座谈交流会、文体类活动。
2018年度获得江苏省农科院先进工作者,2019年度院办公系统先进个人,2022年获院研究生优秀辅导员。现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服务工作,获得省技术推广协会、省农学会等联合授予的“特别贡献奖”,参与获得市厅级农业推广奖一等奖1项,主持农业农村部课题1项,主持市厅级课题3项,其中,1项验收优秀,1项验收良好,在中英文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王晓东,自2014年入职油菜创新团队以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本人取得了较大进步,总结如下:
一、青春向党、锤炼党性
作为所党支部青年委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参加“G12党建共建联盟延安培训班(第十一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代表所参加院党委举办的“学党史、践初心”党史知识竞赛,获优秀奖;疫情期间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捐款、无偿献血等,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组织所青年学术沙龙等活动,活跃氛围;协助所支部获得院“五星级党支部”荣誉。贯彻落实院“百名党员联百村(企)”科技帮扶活动,先后开展调研交流20余次,助力乡村振兴。2017-2022年,六年的党员民主测评均为优秀。
二、潜心研究、业绩优秀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主要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主持承担了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等项目7项,合同经费共计1530余万元。二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累计88分。三是获奖成果2项。分别获得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和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四是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完成人,申请植物新品种权4项(均已受理);以第一完成人及主要完成人,育成油菜新品种2个,均已完成转让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开拓进取、敢于突破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勤于学习,敢于突破。2017年入选院首批双向博士后培育计划,师从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院士,从事三年的博士后研究,成绩突出,出站考核优秀。响应国家开发利用盐碱地的号召,潜心开展油菜耐盐品种的培育及耐盐机理的解析研究,并主持承担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耐盐碱抗旱油菜新品种设计与培育”(2022ZD04010)课题三,合同经费1248.84万/年,其中中央财政经费377.64万/年,开启我院油菜耐盐性研究的新篇章。2018、2020、2021和2022年被评定为年度考核优秀;2022年获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19-2021年度“文明职工”称号;2023年获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第五届“最美青年”称号;2023年获得2021-202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沈悦(1986-),助理研究员,中共党员,2016年8月参加工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团支部书记,特色经济作物遗传育种团队成员,主要从事花生种质资源鉴定与创新、花生遗传与育种利用研究工作。始终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以创新助农为己任;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深入生产一线,争做有“担当”的农科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1项、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近5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Plant Journal、PNA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Genes、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江苏农业科学、花生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花生专著1本;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参与发明专利授权2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免化控珍珠豆型早熟花生新品种“苏农花2号”并完成国家花生新品种登记,参与国家花生新品种登记3个、获批团队标准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得2个花生新品种转让,累计15万元。近年,参与建设花生综合示范基地12个,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1万余亩,获2022年度江苏省“青禾”科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积极投身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响应我院“青锋、青禾、青谊”精神,聚焦所内青年需求,推进青年交流,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期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所级学术交流、产业调研、亲子团建和主题团日活动等40余次;积极助力青年创先争优,在历届院职业技能大赛、院最美青年、科技志愿服务等评优活动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
徐珍珍,自工作以来,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种业创新”,作为主要完成人,在利用棉花野生种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以及优异基因挖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利用二倍体野生种异常棉和雷蒙德氏棉与陆地棉栽培种杂交,通过染色体工程技术成功获得可育的六倍体杂种,克服了种间杂种的不育性;利用远源杂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学和重测序等相结合将野生种异常棉和雷蒙德氏棉的不同染色体片段导入陆地棉推广品种中。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二倍体野生种异常棉高质量渐渗系群体,74个异常棉渐渗系,覆盖异常棉基因组约72.22%。通过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共挖掘到异常棉优异位点33个,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和抗旱等优异种质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已申请专利、发表文章、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转化和应用于育种等: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Plant Communications(IF: 10.5)在线发表;作为第一完成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申请PCT专利2项;作为第一和主要完成人受理植物新品种权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署“棉花生物技术开发合作”和“棉花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协议,转让了创制的部分种质资源,转化金额分别为150万元和250万元,共400万元。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疆九圣禾棉花产业研究院”,担任院长,为后续建立长效的科企合作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主持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发篇论文12篇(SCI 6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棉花新品种苏棉6039和九圣禾M138。